春季接近尾声,气温升高,人们逐渐恢复了室外活动。老人们茶余饭后在公园散步,年轻人为追求身材而跑步、锻炼,男孩们在球场上挥洒汗水,就连好不容易放了假的小朋友们都聚在一起嬉笑打闹。殊不知这些看似美好的背后隐藏着骨折的风险。
人在摔倒的时候,本能反应就是用手撑地,以保护身体起支撑作用。所以摔倒后容易产生手腕骨折,也就是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下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该部位为骨松质和骨密质的交界处,为解剖薄弱处,一旦遭受外力容易骨折。
手着地跌倒后出现以下情况,您很可能发生桡骨远端骨折了:
1、手腕部肿胀;
2、腕关节外形改变,形态像餐叉状、锅铲样;
3、触碰手腕部有压痛;有时摸起来感觉腕关节周围在移动,即异常活动;可能出现骨头摩擦的感觉,即骨擦感。
【桡骨远端骨折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多为腕关节处于背伸位、手掌着地、前臂旋前时受伤。伤后局部疼痛肿胀,可出现典型“银叉样”侧面观畸形以及“刺刀样”正面观畸形;X线检查可见骨折近端向掌侧移位,远端向背侧、桡侧移位。
常由于受伤时,腕关节屈曲,手背着地受伤或受到直接暴力打击引起。较Colles骨折少见。伤后腕部下垂伴肿胀,腕部活动受限伴皮下瘀斑;X线检查可见骨折近端向背侧移位,远端向掌侧、桡侧移位。有时合并下尺桡关节损伤或尺骨茎突骨折。
常因腕背伸、前臂旋前位时跌倒或暴力致桡骨关节背侧发生骨折;临床上可表现“银叉样”畸形;X线检查,腕关节背伸受伤时腕关节向背侧位移,腕关节屈曲受伤,手背着地时可出现腕骨向掌侧移位。
我院传承岭南骨伤科代表性流派——李氏伤科流派,相传至今已有五代人。以李氏伤科正骨手法、小夹板固定特制中药膏贴外敷与中西药物内服相结合,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四位一体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骨关节损伤及骨伤危重、疑难病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良好效果,得到社会关注与认可。
(1)无移位的骨折:用小夹板固定腕关节于功能位3~4周。
(2)有移位的伸直型骨折或屈曲型骨折:多可手法复位成功。
(3)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或复位后不易维持者(如巴尔通骨折),常需手术复位,克氏针、螺丝钉或T形钢板内固定。
(4)合并症处理:骨折畸形连接导致功能障碍者,应手术纠正畸形及内固定。下尺桡关节脱位影响前臂旋转者,可切除尺骨小头。合并正中神经损伤,观察3个月不恢复者,应探查松解神经,并修平突出的骨端。迟发性伸拇肌腱断裂者,应去除骨赘、修复肌腱。骨质疏松者应给予相应治疗,以防止其他严重骨折(如股骨颈骨折)合并症的发生。
(5)功能锻炼:骨折固定期间要注意肩、肘及手指的活动锻炼。尤其老年人,要防止肩关节僵硬。
注意事项:如果跌倒手撑地后出现手腕肿胀、疼痛、变形等,应抬高患肢,避免下垂,冰敷,简单包扎,并及时就医。
【真实案例】
67岁男患者受伤了,由左主任接诊,并诊断为“左桡骨远端陈旧粉碎性骨折(Ⅲ型)”,左主任对男患者进行了手术和术后支架固定,经过5~8周的康复过程后,拆除外固定支架,患者功能恢复良好,仅有点状瘢痕。
术后第一天X射线↓
【名医推荐】
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77届)
全球华裔骨科学会会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创伤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员
广东省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委
佛山市显微外科学会主任委员
佛山市司法鉴定法医
注重经验积累 潜心临床医疗技术
从事骨伤科、手、足、显微外科及整形外科医疗和教学三十余年, 1993年出国深造归来后进入佛山中医院骨科,并成立手足显微外科,使该科床位达到一百多张。2004年调人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并成立手足整形外科至今。具有二十年骨外科主任医师的临床经验,在佛山中医院骨科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手足整形外科从事骨折治疗二十多年,根据中医动静结合的原理,通过多年研发,在现有的单臂外固定支架上进行三维空间螺纹调整骨折闭式复位,获得满意疗效,并在院内新技术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已获得骨折治疗支架方面的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国家级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致力学术科研,争做领域先锋
在工作中,他不但认真负责、兢兢业业,虚心学习,而且注重临床经验的积累分析,不断积累临床素材总结临床经验,根据中医动静结合的原理,通过多年研发,在现有的单臂外固定支架上进行三维空间螺纹调整骨折闭式复位,获得满意疗效,并在院内新技术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设计研发的不开刀治疗骨折技术用于全身骨折治疗,通过调整螺纹使错位的骨折精确及可靠的复位并固定可靠,达到3维空间全方位的骨折调整复位,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提供关节活动的同时又保证骨折和关节的稳定性。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配合大段异体骨移植修复了小腿胫骨缺损27公分并30cmX20cm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患者,使许多将要截肢的患者保住了肢体,恢复了行走功能。
部分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