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一过,意味着严寒逝去,气温回升,降水增多,春意盎然。这时想要中医养生,就要注意健脾养肝,调和阴阳,保持阴阳平衡。
春是万物复苏的最佳时机,同时更是人们养生的起点。在这个时节,养好身体,才能扛得住各种病痛,让一整年都平安、健康。
《黄帝内经》中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讲究顺应四时季节的变化进行调养。正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是生发的季节,阳气逐渐生发、生长。春天需要根据阳气的变化规律进行调养,重在养阳、养生。
春分后养生贵在“平衡”,要注意“阴阳平衡”的原则,在膳食的搭配上要尽量做到多样化。另一方面,春季肝气旺盛,加上春分后雨水渐多,湿气渐增,易损伤脾胃,因此在食物的选择上应做到“减酸增甘”及“健脾化湿”,也就是要多吃甘味、健脾的食物,如大枣、薏米、芡实等。
在精神调养方面,要做到心平气和,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安养神气,与春分时节的“阴阳平衡”特点相适应,切忌大喜大悲、情绪波动剧烈。
春分后养生忌食大寒大热的食物。如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阳类菜肴时常配以蛋类滋阴之品。且不宜食用过于肥腻的汤品。
春季肝气旺、脾气弱,脾虚易致疲乏、四肢无力等。此时当多吃甘平补脾之食物,可增强人体脾胃之气。“酸伤肝”,要尽量少吃酸性食物。
春分后饮食上要“以平为期”,保持寒热均衡。春天肝气旺可伤脾,因此应多食甘味的食物,如大枣、糯米、菠菜、荠菜、百合、银耳等,少食酸味的食物,如番茄、柠檬、橘子等。
春分后白昼增长,人们活动增加,易有春困的感觉,加之人体阳气随着自然界的升发而波动,影响肝气的条达畅快,易出现情绪不稳定,也就是春燥。
这时候,我们要多出门走走,比如做做活动,与好友结伴郊游,接触大自然,保持身心平衡,切忌大喜大悲,这样会不利于肝气的疏泄。如果我们多做户外活动,就能顺应阳气升发,使肝气顺畅,这一年就能平安顺遂。
此时,可以通过早睡早起,调整运动量来改善,饮食方面要多吃些绿叶蔬菜,适当喝些玫瑰花或菊花茶,以疏肝解郁或疏散风热,提振精神。
“在这个时期就医的失眠患者依然很多。”医生解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许多疾病发作的季节,中医称之为“二至病”和“二分病”。在季节变化的节点,日照、气候变化会影响人体内分泌代谢,一些体弱或有基础疾病的人尤其敏感,也更容易诱发或加重睡眠障碍。
特别是一些体虚阳气不足或肝郁阳气瘀滞的患者,现代医学认为脑供血不足的患者,由于春天阳气升发,皮肤舒展,末梢血液供应增多,脑部供血可能更显不足,加重睡眠障碍。
因此,此时建议大家早睡早起,不要熬夜和晚睡。
春分后气候转暖,阳光和煦时要根据自身情况增加室外运动,爬山、散步都是不错的选择。像八段锦、易筋经等功法简单易学,又不受空间限制,在天气不好的时候在室内也可以施行。总之,伸动肢体的活动要多做,有益于气机疏泄。
在这段时间里,要千万做好防风的准备。
1. 捂头颈上身全暖和。
2. 捂手腕心脏舒服。
3. 捂腰腹下肢不麻木。
4. 捂小腿脑袋不痛苦。
医生建议,在饮食上要“清补平淡”。此时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可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宜多吃的食物包括:瘦肉、鸡肉、鸡蛋、春笋、菠菜、芹菜、牛奶等。初春肝气盛易伤脾,适量多吃大枣、山药等甜食可以养脾,最好做些大枣粥、山药粥等食用。
初春也是容易“上火”的季节,如遇上少雨干旱,体质更易偏燥。此时最好能晨起一杯水。饮水可帮助排除毒素,还能维持皮肤、黏膜的完整性,构成抵御感染的屏障。喝水首选白开水,晨起空腹喝点蜂蜜水也不错,可以帮助排便,清除废物。另外,像绿茶、玫瑰花茶、菊花茶等清肝饮品,可以去火、清脂,也可酌情多喝一些。
养生应顺乎阳气生发之性,要适应自然界万物始生的特点。“头为诸阳之会”,就是说头部是人体各阳经汇集之处,按摩头部腧穴利于阳气的生发,梳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
梳头可以用五指微微张开,从前头向后头至颈部,梳理的时候对于重要穴位可按摩,比如常用的保健穴位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在两耳尖连线的中点,按摩此穴可以调节全身诸阳气、温经通络。《养生论》记载:“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告诉我们每天梳头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每天梳头百余次可以起到通经络、调气和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
每晚睡前用温度适宜的热水泡脚,对于疏通经络、缓解疲劳有很大帮助。泡脚时可加一小撮盐,这利于行气血、通经脉,祛风除湿,尤其适用于湿偏重之人。
0757-83166133